憋在船员许某心中的那股“火”,终于在三月的春风中“熄灭”了——
在荣成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简称“市综治中心”)的帮助下,无需起诉开庭,被船东拖了近一年的30多万元工资,当场拿到了。
这也是荣成市以实践范例答好“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命题的治理考题。近年来,荣成市以创建“万家荣和”矛盾调处品牌为抓手,在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多元联动上狠抓落实、聚焦发力,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有效提升定分止争、维稳促安工作效能,为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截至目前,荣成市、镇两级综治中心已妥善化解较大以上矛盾纠纷1248件,调处成功率98.9%,平均办理时限缩短23%。
整合资源,建强组织协调体系
前不久,家住荣成市人和镇的村民张大爷与邻居因琐事引发争执,其儿子将对方打成轻伤二级,后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伤害案移送至检察院。本希望通过达成赔偿和解来消除纠纷的张大爷一家,又因拿不出赔偿款倍感无助。
了解案件来龙去脉后,人和镇综治中心立即按纠纷事项办理流程,将该案件推送至市综治中心,并分流到入驻的检察院简案快办团队。
“通过联动人社、残联、公安、卫健、法院等部门,共同推动此案涉及的精神残疾鉴定、案件补充侦查、法律援助、赔偿纠纷、欠薪纠纷、邻里纠纷的‘一揽子事项’。”市综治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前后仅用时不到俩周,顺利协调双方达成谅解。
而这样的例子,在市综治中心不胜枚举。“在老百姓看来,如今遇到难解的‘疙瘩事儿’,到市综治中心就好比进了‘三甲医院’,各科专家都在同一栋楼里,能够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市综治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最重要的是不用走法律程序,即便是“陈年”的纠纷也能快速解决。
近年来,根据上级部署,荣成市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坚持“全要素集成”原则,系统整合全市社会治理资源,着力提升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水平,逐步构建起覆盖县、镇、村三级的实体化机构,统筹推进县域矛盾调处工作。
——在县级,将矛盾纠纷调处、公共法律服务、法院诉前调解、检察院刑事简案办理、信访群众权益保障、民生诉求处置、心理服务和社会信用8个中心,统一整合进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实现群众解决矛盾“最多跑一地、只进一扇门”。同时,建立由司法、信访、法院、综治等部门和20多个调解组织组成的联席会议机制,根据实际采取常驻、轮驻、随驻等多种形式,依托中心一揽子“兜底”受理处置群众矛盾纠纷。
——在镇街,启动“一站式”矛调中心提升年活动,组织22个镇街全部建成实体化综治中心,并安排282名机关干部、调解员、志愿者坐班。
——在村居,以农村“两委”干部及网格员、协管员为主体,吸纳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退役军人“五老”人员参与,与职能部门“双报到”队伍、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队、“一村一法律顾问”等力量协调联动,一线调解村民纠纷。
如今,群众只进“一扇门”,便能让各类矛盾纠纷找到“出口”,让办事维权“找得到、问得清、看得懂”。各部门工作人员也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共建共治格局,焕发着“群策群力”的生机和活力。
优化机制 压实闭环处置责任
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整合资源是基础,优化机制是关键。
“你们把车停这,来店里吃饭的顾客把车停哪?”“公共区域,凭啥要管你做不做得成生意!改天就买个车位锁,不让我们停,你们也别想停!”……上个周,荣成市崖头街道台上社区门前商户与业主因停车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街道综治中心在进行矛盾纠纷全量分析研判时发现该问题后及时介入,联合社区、物业逐户走访,摸排居民、商户及流动车辆底数,并牵头召集城管、律师、交警、物业、第三方及属地社区等多方会谈,经过深入讨论,最终共同制定了解决方案,业主们都表示了认可。
这份高效正是得益于中心顺畅的运行机制,让一触即发的矛盾纠纷及时被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中。
近年来,为让综治中心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集散地”,真正实现各部门综合联动、治在一线,推动矛盾纠纷闭环流转、高效处置,荣成市充分调动综治中心作为“中枢系统”的作用,围绕受理、处置、吹哨、预警四个流程,持续健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切实打通路线,发挥专业力量优势,综合运用各种调解方式,为进入中心的信访诉求、矛盾纠纷提供全程服务,真正做到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行——
一体受理。县级层面研究出台实施意见及配套方案,明确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是处置辖区问题的“总枢纽”,将12345热线、网格等15条渠道发现的矛盾纠纷,按层级分流到相应中心(工作站)处置,推动万事“一站解”、矛盾“一站调”。
闭环处置。依托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建立诉求纠纷受理、分流、处置、核查、结案、考核“六步闭环”机制,实现精准分流、闭环处置,诉求纠纷平均办结时限由3个工作日压缩到2.5个工作日。
吹哨报到。依托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将传统“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升级为“哨号互通”,对于群众反映的矛盾问题,相关调解主体可根据需要随时“吹哨”,其他部门“应哨而动”,县镇村全链条、各部门多渠道参与处置。截至目前,相关单位累计“吹哨”7149件,响应率96.34%,满意率96.37%。
研判预警。依托综治中心,在县级搭建矛盾调处数据库,对矛盾纠纷进行精准化、智能化分析研判,把个体反映的共性问题上升到县级层面统筹解决,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同时,积极组织镇街、村居建立“平安报表”机制,每天梳理网格、矛调、民商事诉讼、治安和刑事案件等6类数据,分析研判辖区风险问题、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处置工作。
协同联动 凝聚多方解纷合力
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将这句话放置于矛盾纠纷化解领域同样如此:资源、机制统筹制定的再完善,“单子”只压在某一级、某一个部门,也难以将“矛盾解决在基层”的目标长久推进下去。
深谙这一道理的荣成,审时度势、主动创新,结合“万家荣和”多元解纷品牌的创建,积极统筹各方力量,探索推出“+调解”模式,努力形成全域一体、协同联动工作体系。
这样做,成效如何?近日依托“法律服务 +调解”模式解决的“鱼货无法送达”纠纷,便是最好的证明。
日前,在石岛从事水产经营的张大姐,为了将客户订购的鱼货运送到青岛,在某货运平台下了单。但平台分配的司机大何出发后因疲劳驾驶原因,临时停靠在路边休息了一段时间。
当日凌晨2点,睡梦中的大何被驱车赶来的张大姐叫醒,知道自己耽误了运送捅了“篓子”,心里不情愿再送这一单,继续开了一段路之后竟返回石岛,还试图以超载为由找交警“主动投案”,甩掉手上的订单……一来二去,已经是第二天上午,本该昨晚就到青岛的鱼货,还耽搁在石岛。
摸清了纠纷的事情经过,位于港湾街道综治中心的坐班“调解员”——荣成法院派驻的法律顾问及时介入调解,既释法又说理,最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左右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大何分三期赔偿张大姐三千元,双方将鱼货立即卸下,无论鱼货腐烂多少,张大姐不再主张其他赔偿。
“我们安排了18名法官进驻县级综治中心,组织5处基层法庭联系22个镇街综治中心,建立法官、庭长、院长‘三级答疑’等机制,既全过程提供法律服务,又针对调解结果答疑释惑,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荣成市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先行调解纠纷1892件,成功率同比提升1.15%。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同时,荣成市还结合纠纷调处的各类场景,以及居民在参与纠纷化解过程中提出的各类诉求,探索推出“心理服务+调解”“志愿服务+调解”“信用管理+调解”“村务管理+调解”,持续擦亮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的威海品牌。
“以志愿服务+调解为例,我们在市级筛选了72名退休政法干警、信访干部等,组建‘万家荣和’专家库,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适用信用激励政策。”荣成市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同时,镇街、村居筛选老支书、老村长、优秀志愿者等力量,组建872支“荣易调”志愿服务队,沉到基层走访巡查,定期举办“民情恳谈日”。目前,依托这支力量已在一线发现和解决群众矛盾问题1.3万个。
矛盾纠纷化解重在“及时”、贵在“就地”、精在“多元”。接下来,荣成市还将扎实推动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综治中心,使群众的每一个诉求有人办、依法办,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中共荣成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631-7562439 传真:0631-7562439 邮箱:rczfw@163.com
技术支持:威海信息港 鲁ICP备18046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