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长安网

分类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荣成检察 > 正文
《山东法制报》:数字检察为钥,解锁法律监督新效能
荣成政法网 来源: 阅读:

在一起走私案件中,荣成市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发现货车司机刘某的名字非常眼熟——他曾在另一起走私案中作为证人出现。经核实,刘某多次帮助走私犯罪运输货物,却以“不知情”为由逃避处罚。办案中,侦查机关通常只将涉案货车司机等人员视为证人,可能存在漏捕漏诉风险。该院依托自主研发的走私追漏犯监督模型,精准锁定目标,一举追诉了屡次涉案的8名犯罪嫌疑人。这是该院以数字检察赋能法律监督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荣成市检察院深入推进数字检察战略,在监督办案、社会治理各环节持续发力,推动数字检察工作从“建起来”到“用起来”“强起来”跨越式发展。2024年以来,该院自主研发的监督模型中,8个模型获省检察院冠名推广,被60余家异地检察机关应用成案;1个案例入选全省数字法治系统建设优秀案例;3篇数字检察论文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1名干警入选全省数字检察人才库。

理念为先,激活全员内驱力

“随着胶东特色海草房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相关投诉逐渐增多,投诉热点主要集中在经营资质不全、价格虚高、卫生环境不达标、消防设施缺失等问题。对此,我们可以调集行政审批、卫生、消防等部门数据,筛查监督线索。”这是荣成市检察院数字检察专班每周五组织青年干警开展“头脑风暴”研讨会的场景。

聚焦数字检察,该院将“干警人人会用”作为首要目标,从业务部门选调兼具技术和办案经验的干警充实数字检察办公室,组建“检察官+年轻干警+技术人员”复合型团队。推行资深检察官与技术助理“双向培养”及“专班+专人”“定期+定题”“模仿+创新”工作模式,确保全员熟练掌握建模规则。同时,在全院树立“三个一”鲜明导向:从个案办理中发现“一个监督点”,在类案监督中解决“一件事”,通过推广打造“一件精品”,引导干警将模型搭建与应用融入办案实践。通过“业务+技术”同向发力,收集业务部门各类监督思路120余条,实现从个案监督到类案治理的有效尝试。

深挖线索,释放监督潜能

从“人找线索”到“线索找人”,从“个案办理”到“类案治理”,荣成市检察院将大数据理念、方法深度融入监督履职过程,有效实现智慧监督。

2024年12月,该院在办理一起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时发现,侦查机关取证顺序不当:被害未成年人母亲李某先作为法定代理人陪同询问,后又以证人身份作证,导致证言证明力大打折扣。经全面梳理近两年涉未成年人侵害类案件,该院发现多起案件存在取证顺序不当、违反个别询问原则、询问女性未成年人无女性工作人员在场等违法情形,就此提炼监督点,研发未单独询问未成年被害人、证人监督模型,批量筛查监督线索10条并全部成案,进而向侦查机关制发类案检察建议书,推动规范涉未成年人取证程序。该模型获省检察院冠名推广,已被10余家基层院应用成案,数字化类案监督治理成效初显。

同时,该院还坚持向内挖潜,唤醒“沉睡数据”,依托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四大检察”数据47万余条,搭建刑事及民事审判活动监督模型。通过数据碰撞,发现监督线索300余条,成功纠正刑事审判活动程序违法、提出抗诉、纠正民事裁判文书法条引用错误,检察监督质效同比提升70%。

治理增效,织密监督网络

根据相关政策,荣成市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免费发放“6012349”话机,并给予每月10元月租补贴。今年3月,该院检察官在履职中发现,已去世的老人“6012349”话机话费补贴仍在持续发放,造成国有财产流失。该院随即调取近十年逝者名单与补贴名单,构建养老服务热线公益诉讼监督模型。经核查,发现涉及已死亡人员1000余人,多支出话费补贴累计3万余个月份。今年5月,该院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成功监督追回流失的国有财产30余万元。

今年以来,该院自主研发监督模型28个,应用外地优秀法律监督模型24个、成案129件,有效将检察数字模型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针对汽车租赁行业乱象,构建小微客车租赁企业未备案监督模型,筛查违规线索400余条,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实现备案信息共享;针对司法救助短板,构建精准筛查模型,发现线索31条,发放司法救助金61.5万元,并联动10家单位建立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针对医疗机构未落实强制报告制度,构建强制报告大数据监督模型,筛查医疗机构未落实强制报告制度线索,制发检察建议3份,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履行义务,并进校园开展20余场普法宣传活动。

赋能管理,促规范提质效

为一体抓实案件质量管理,荣成市检察院构建系列案件管理监督模型,针对案卡填录不当、文书质量不高、办案效率偏低等问题,精准搭建文书质量、案卡质量、办案效率三大类23个监督点位模型,常态化开展质量核查与督促整改。

检察文书是检察官办案质效、法律权威的直接体现。该院针对案件审查报告、起诉书存在内容不完整等问题,构建起文书质量监督模型,通过对案件文书结构化数据进行筛查,发现案件审查报告不完整、起诉书引用法律条款不规范、遗漏案件退查重报情况等问题线索37条。

“通过应用三大类法律监督模型,有效提升了核查效率,我们案管部门也能够及时提醒办案检察官纠正整改。”该院案件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模型运行以来,共筛查线索320余条,发起流程监控11件,针对共性问题制发检管通报3期。

“从办案一线产生的模型,必须回归到一线实际应用”,荣成市检察院正以数字检察为钥,持续解锁法律监督现代化新路径,将数据的“静水深流”转化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坚实有力的法治力量。